“‘十四五’眼健康規劃已將眼底病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3月1日,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副組長魏文斌教授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2022“兩會·健康策”系列直播訪談眼健康專場上指出。在本次眼健康專場,多位眼科大咖支招眼底病防治。
畢宏生:為孩子建立屈光發育檔案
“我們國家是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病的大國。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0年的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是52.7%。”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教授指出,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數據已經較2018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是非常來之不易的。我國的近視率依然高居不下,近視防控依然面臨著3大挑戰:近視低齡化突出、近視度數增長過快、近視防控科普的廣度和深度亟需提高。
如何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畢宏生教授認為,一是要以科技為先導,采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研究近視的成因,近視發生發展的規律。遵循節點前移、以防為主、防控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兒童青少年近視三級監測、三級預警和三級防控”技術體系和“山東省兒童青少年健康與近視防控大數據平臺”的作用,積極進行干預措施。建議兒童青少年每6個月就進行一次驗光與眼部檢查,建立包含視力、驗光、眼軸、眼底等眼部參數的屈光發育檔案,從而監測近視發生發展趨勢。目前的眼科測量設備已經可以做到安全、無創、無需散瞳,例如光學生物測量儀可以快速精準測量眼軸等屈光參數,助力屈光發育檔案建立。
二是提倡健康的護眼理念,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愛眼護眼習慣。這一方面需要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需要家長、老師和醫生的共同配合。畢宏生教授牽頭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用眼行為監測矯正儀,可以全程實時監控青少年的用眼習慣,包括閱讀姿勢、閱讀距離、看手機電腦電視時長、戶外運動、睡眠等時間和頻率,并進行干預,將被動糾正變為主動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愛眼護眼習慣。
三是走中西醫結合一體化之路,將現代眼視光學最新理論技術和中醫藥特色融合到防控工作中,例如眼周經穴電脈沖治療,可以實現預防正常兒童向假性近視,假性近視向真性近視,中低度近視向高度近視發展,從源頭上控制和降低近視發生率。
魏文斌:眼底病防治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年來,我國的眼病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致盲的首位原因已從白內障變成了眼底病。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因年齡而導致的眼底病也在逐年增加。例如,在80歲以上人群中,超20%的人都有老年黃斑變性。”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副組長魏文斌教授介紹。
另一種突出的眼底致盲疾病是高度近視。當人到中老年后,近視引發的眼底病變成為致盲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原因。所以,“十四五”眼健康規劃把眼底病上升為國家戰略,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度。
魏文斌教授團隊做過一個300萬人的調查研究,通過將眼底照相納入健康體檢,70%的人都發現了眼底異常。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異常的比例是遞增的,在50歲以上人群中,80%左右的人眼底都有異常。因此,眼底病已經成為老年人群致盲的最重要原因。
眼底病引發的視覺損傷,很多是可防可控的,要把眼健康的篩查作為慢病管理的一部分。魏文斌教授指出,最早的時候,眼底照相機只能照到25°度視野,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照相范圍擴大到了45°的范圍,進入21世紀以后,照相的范圍能擴大到55°的范圍,而目前出現的真彩高清超廣角相機的單視野的廣角鏡頭則已經可以照到133°的范圍,超廣角鏡頭可以照到200°的范圍,拼圖可至267°的范圍。所以如果每年都進行一次眼底照相檢查,90%以上的人糖尿病就可以避免失明;高血壓引發眼底改變、年齡因素導致老年黃斑變性等,也都可以早發現、早干預、早控制。
趙明威:眼底一張照,眼病早知道
“眼底一張照,眼病早知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副會長趙明威教授介紹,過去的眼底照片技術達不到現在的水平,現在已有的眼底照相技術非常先進,例如真彩高清超廣角相機CLARUS 500,第一特別高清真彩,第二是超廣角,通過一張照片幾乎可以涵蓋80%眼底信息,準確反映出眼病、甚至全身病的信息。
趙明威教授解釋,如果有高血壓,眼底照相就會反映出眼底的動脈硬化;如果有糖尿病,就會在眼底反映出小的出血點滲出等。像高度近視眼,隨著眼軸的延長,眼底就會出現各種的萎縮斑變性區,甚至出現視網膜裂孔。有了這一張照片,就省去了過去到正規醫院的一系列流程。
“查眼底病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檢查,一個是眼底照相,一個是視網膜黃斑區的光相干斷層掃描(OCT/A)。”趙明威教授指出,建議把他們作為眼科門診就診的篩查環節,這樣可以把好眼底病的第一道關。通過這些檢查關口前移,患者也可以留下相關資料,日后這些大數據可以納入健康隨訪當中。這些檢查進入到篩查流程后其實都非常便宜,但解決的是大問題。
陳有信:新技術助力眼底病篩查提速
眼底病是一個特別專的亞專業,所以培養一個眼底病專業醫生,需要更長的時間。那么如何讓14億中國人享受到同質的眼底病篩查和治療水平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常委陳有信教授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可能要借助于科技的力量。
除了互聯網技術、5G遠程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也越來越多參與到了眼底疾病篩查和治療當中。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很多致力于各種眼底病篩查的產品被研發出來,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到其他多種眼底疾病都有涉及,很大程度彌補了東西部、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差距。
“每個地區不一定有一名眼底病醫生,但設置一臺人工智能眼底病篩查設備卻并非難事,經過培訓村衛生員都可以操作。”陳有信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眼底照張相,就可以告知患者哪里有疾病、需不需要轉診。
如果有疑難眼底疾病,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數據傳到區域眼科中心、甚至國家級眼科中心。通過好的眼底照相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這三條路徑,相信可以大大的解決眼底病的看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