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连续5年为员工加薪15%。”兔年岁末,江津德感,在一幢上个世纪80年代三线企业风格的老式办公楼里,当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增重工)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红丹自豪地说出这句话时,在他身后,一座高大崭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即将启用。
坚持自主研发的专精特新之路,让这家有着58年历史的老牌国企“老树开新花”:2015年以来,这家企业以平均8%的速度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利润同比增加47%。除主营业务船用涡轮增压器系列产品外,还开发出了离心式蒸汽组和涡轮发组等增长潜力巨大的新产品体系。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红丹
成长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
1999年,从镇江船舶工业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热力专业毕业的刘红丹,成为了江增重工的一员。从车间一线到技术中心,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从副总到总经理,再到全面主持工作,担任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和企业法人,无论是专业技术岗位还是经营管理岗位,刘红丹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坚实。他坦言,“我只是比别人幸运,有机会把兴趣和爱好跟工作结合起来!”
成长于重庆梁平乡间,少年时期的刘红丹迷上了抽水机。“小时候在家玩哈斯195柴油抽水机,正因为对非常感兴趣,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相关专业,后来工作的时候也选择了这个行业。”谈起儿时的梦想成真,刘红丹也情不自禁露出笑意。
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涡轮增压器本是一个非常“专”的狭窄领域,没有高校设置单独的专业,也没有研究所做这个事情。而随着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要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研发和技术人才。
这方面,江增重工也走过弯路。1968年,江增重工的前身国营新兴机械厂曾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涡轮增压器。后来,随着引进“技术许可证”生产国外更先进产品,自主研发产品一度失去生存空间。在帮助国外品牌拿下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企业效益一度不错,但是当外方不再续签“技术许可证”后,企业经营状况受到很大的影响。
2000年,江增重工重启自主研发之路。2001年,江增重工成立了重庆市首批企业技术中心,第二年,刘红丹进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他很快体会到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对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2002年,我们就实现了协议工资,也就是说工资收入根据你的研发成果,通过数据来谈。”刘红丹感叹,“这样的机制对我们研发技术人员的成长和发挥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为我国涡轮增压器生产的代表性企业,江增重工的技术人员参与大量国家级项目的工作,“这对我们的认知水平,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是很大的锻炼。”刘红丹表示。
回顾成长历程,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肯定会犯错或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江增重工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包容,让大家能克服困难,放开手脚。刘红丹认为,“这样的氛围,才能让研发技术人员能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而最终把事情做成。”
在老办公楼后面,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即将投用
成效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
从2005年到2014年,江增重工面临着用自主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的现实问题,这是企业转型最为困难的阶段。而研发人员必须解决产品不断迭代发展的难题。尽管困难重重,但刘红丹和技术人员们却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刘红丹说。这个过程中,不断攻关积淀下来的技术和人才成为企业后续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十年的努力也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后面所有的产品基本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江增重工能走出低谷,焕发新生,刘红丹认为有两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独立自主研发。
“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使。”刘红丹回忆起2009年盛夏,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离心式组在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做实验的情景。“40多度的高温,一线人员必须到2米深的坑内更换,坑里温度更高,操作人员衣服基本全部汗湿,每5分钟就必须换人。”就这样一轮轮的换人,在规定时间里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当时,西门子离心式压缩机组占据全球市场90%的份额,一套售价高达400多万元。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7个污水处理池,其中5个池子就用的西门子设备。而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离心式压缩机组在其中一个池子做进口替代实验,事实证明完全能取代国外同类产品。
随着江增重工产品的进入,西门子离心式压缩机组很快就降价到每套240万元,最后还将这块业务打包出售。江增重工研发的离心式压缩机组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功能性作用,还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仅仅这块新业务,江增重工就从2014年的5000万元做到了2023年的5亿元。
“自主研发是实现跨越和超越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体系。”刘红丹表示。
厂区一景
成果
多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作为船舶动力系统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刘红丹分别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国企贡献奖.科技进步带头人”“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他组织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了代表国内船用涡轮增压器最高水平的设计体系和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压器实验室),突破并掌握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技术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已形成了高、中、低速全系列的自主品牌船用涡轮增压器,近年开发的低速船用增压器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涡轮增压器是我国舰用增压器唯一供方,民品增压器市场占有率30%。
而根据预测,国内船用低速机新造增压器市场空间达7亿-11亿元,全球船用低速机新造增压器市场空间达30亿-50亿元,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刘红丹还坚持有限相关多元的思路进行产业孵化和新产品研发,高速离心压缩机组、透平涡轮发组等新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已形成产业规模;其中蒸汽压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连续七年第一。
其中,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4个系列离心式压缩机组,广泛应用于国内外mvr系统、精馏系统和蒸汽管道增压系统,技术水平达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压缩机市场的全覆盖,结束了压缩机靠进口的时代,促进了国内蒸发行业的发展。
自主研制的st系列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和sc系列压缩机组,应用于火电、光热、核电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行业的发展。
此外,自主研制的otp、hdt系列有机工质膨胀机广泛应用于化工、玻璃、地热、核能等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系列化产品功率覆盖最广、单机功率最大的orc发电系统有机工质膨胀机。
截至目前,江增重工累计完成离心式压缩机组和透平发电机组项目设计约2000项,产值约20亿元,且年均增长率大于5%。
作为“链主”企业,江增重工在重庆地区培育30余家配套协作企业,每年至少直接带动4亿元的配套产品。随着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作用将会更大。
对于江增重工未来的发展,刘红丹认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首先沿着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思路走下去,做到产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2025年,力争实现营收突破10亿元的目标。
【】“我们已经连续5年为员工加薪15%。”兔年岁末,江津德感,在一幢上个世纪80年代三线企业风格的老式办公楼里,当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增重工)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红丹自豪地说出这句话时,在他身后,一座高大崭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即将启用。
坚持自主研发的专精特新之路,让这家有着58年历史的老牌国企“老树开新花”:2015年以来,这家企业以平均8%的速度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利润同比增加47%。除主营业务船用涡轮增压器系列产品外,还开发出了离心式蒸汽组和涡轮发组等增长潜力巨大的新产品体系。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红丹
成长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
1999年,从镇江船舶工业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热力专业毕业的刘红丹,成为了江增重工的一员。从车间一线到技术中心,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从副总到总经理,再到全面主持工作,担任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和企业法人,无论是专业技术岗位还是经营管理岗位,刘红丹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坚实。他坦言,“我只是比别人幸运,有机会把兴趣和爱好跟工作结合起来!”
成长于重庆梁平乡间,少年时期的刘红丹迷上了抽水机。“小时候在家玩哈斯195柴油抽水机,正因为对非常感兴趣,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相关专业,后来工作的时候也选择了这个行业。”谈起儿时的梦想成真,刘红丹也情不自禁露出笑意。
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涡轮增压器本是一个非常“专”的狭窄领域,没有高校设置单独的专业,也没有研究所做这个事情。而随着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要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研发和技术人才。
这方面,江增重工也走过弯路。1968年,江增重工的前身国营新兴机械厂曾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涡轮增压器。后来,随着引进“技术许可证”生产国外更先进产品,自主研发产品一度失去生存空间。在帮助国外品牌拿下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企业效益一度不错,但是当外方不再续签“技术许可证”后,企业经营状况受到很大的影响。
2000年,江增重工重启自主研发之路。2001年,江增重工成立了重庆市首批企业技术中心,第二年,刘红丹进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他很快体会到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对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2002年,我们就实现了协议工资,也就是说工资收入根据你的研发成果,通过数据来谈。”刘红丹感叹,“这样的机制对我们研发技术人员的成长和发挥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为我国涡轮增压器生产的代表性企业,江增重工的技术人员参与大量国家级项目的工作,“这对我们的认知水平,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是很大的锻炼。”刘红丹表示。
回顾成长历程,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肯定会犯错或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江增重工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包容,让大家能克服困难,放开手脚。刘红丹认为,“这样的氛围,才能让研发技术人员能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而最终把事情做成。”
在老办公楼后面,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即将投用
成效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
从2005年到2014年,江增重工面临着用自主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的现实问题,这是企业转型最为困难的阶段。而研发人员必须解决产品不断迭代发展的难题。尽管困难重重,但刘红丹和技术人员们却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刘红丹说。这个过程中,不断攻关积淀下来的技术和人才成为企业后续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十年的努力也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后面所有的产品基本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江增重工能走出低谷,焕发新生,刘红丹认为有两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独立自主研发。
“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使。”刘红丹回忆起2009年盛夏,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离心式组在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做实验的情景。“40多度的高温,一线人员必须到2米深的坑内更换,坑里温度更高,操作人员衣服基本全部汗湿,每5分钟就必须换人。”就这样一轮轮的换人,在规定时间里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当时,西门子离心式压缩机组占据全球市场90%的份额,一套售价高达400多万元。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7个污水处理池,其中5个池子就用的西门子设备。而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离心式压缩机组在其中一个池子做进口替代实验,事实证明完全能取代国外同类产品。
随着江增重工产品的进入,西门子离心式压缩机组很快就降价到每套240万元,最后还将这块业务打包出售。江增重工研发的离心式压缩机组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功能性作用,还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仅仅这块新业务,江增重工就从2014年的5000万元做到了2023年的5亿元。
“自主研发是实现跨越和超越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体系。”刘红丹表示。
厂区一景
成果
多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作为船舶动力系统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刘红丹分别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国企贡献奖.科技进步带头人”“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他组织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了代表国内船用涡轮增压器最高水平的设计体系和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压器实验室),突破并掌握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技术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已形成了高、中、低速全系列的自主品牌船用涡轮增压器,近年开发的低速船用增压器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涡轮增压器是我国舰用增压器唯一供方,民品增压器市场占有率30%。
而根据预测,国内船用低速机新造增压器市场空间达7亿-11亿元,全球船用低速机新造增压器市场空间达30亿-50亿元,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刘红丹还坚持有限相关多元的思路进行产业孵化和新产品研发,高速离心压缩机组、透平涡轮发组等新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已形成产业规模;其中蒸汽压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连续七年第一。
其中,江增重工自主研发的4个系列离心式压缩机组,广泛应用于国内外mvr系统、精馏系统和蒸汽管道增压系统,技术水平达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压缩机市场的全覆盖,结束了压缩机靠进口的时代,促进了国内蒸发行业的发展。
自主研制的st系列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和sc系列压缩机组,应用于火电、光热、核电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行业的发展。
此外,自主研制的otp、hdt系列有机工质膨胀机广泛应用于化工、玻璃、地热、核能等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系列化产品功率覆盖最广、单机功率最大的orc发电系统有机工质膨胀机。
截至目前,江增重工累计完成离心式压缩机组和透平发电机组项目设计约2000项,产值约20亿元,且年均增长率大于5%。
作为“链主”企业,江增重工在重庆地区培育30余家配套协作企业,每年至少直接带动4亿元的配套产品。随着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作用将会更大。
对于江增重工未来的发展,刘红丹认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首先沿着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思路走下去,做到产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2025年,力争实现营收突破10亿元的目标。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